2024年已过,你的企业是降本增“效”还是降本增“笑”?
原创- 2024-12-24 15:10:00
- 73
本篇目录
最近这段时间,互联网上发生了很多大事:
-
极越汽车突然宣布破产解散;
-
养乐多上海工厂关闭;
-
网传海信大规模裁员;
-
……
2024年即将结束,如果给2024年打个标签,有人说是“愈加魔幻”的一年,有人说是“挑战激增”的一年,也有人说是“生存指数飙升”的一年。
根据裁员追踪机构layoffs.fyi提供的数据,截至12月,2024年全球科技公司至少裁员了14.9万人,覆盖了互联网、电子通信、半导体、AI等多个领域……被不确定性因素和突发性事件包裹着的一年中,“大厦倾塌”似乎成为市场中的寻常事件,悬在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可能随时坠落。企业亟需考虑的是:如何先活下来。怎么活?无非“降本增效”。
今天,想和大家聊聊研发效能中的一些坑,或许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考。感兴趣的伙伴可以继续往下看。
职场内卷?不,他们其实在“表演”
说到增效,一些管理者会采用一些粗暴式的方式——增加员工的工作时长。
通过挤压员工的时间来达到提高产出的效果。员工看似在吭哧吭哧地加班工作,实则在表演加班,一些员工甚至被动裹挟加入这场表演中:即便无事可做,也要留在公司磨洋工。加班,不是工作效率高的表现,把员工效率寄托在工作时长上,这本身就是一种“懒政“的行为,看似在增效,实则在“增笑”……
软件开发是一个创造性很高的过程,开发者之间的效率相差很大。比如,10x程序员的生产效率可以达到普通开发者的 10 倍。其实,不仅是个人,团队间的效率相差也很大。所以,相比工作时长而言,公司更应该关注的是研发效能。
KPI考核?你已陷入古德哈特定律魔咒
聊到研发效能,就不得不提到度量这个话题。管理学大师彼得·德鲁克曾说“一个事物,你如果无法度量它,就无法管理它”。
要想提高研发效能,首先解决效能的度量问题。如何度量,不少企业会直接采用KPI,恭喜你,作为管理者的你踩了第一个坑。
为什么?一起看一个关于度量很经典的故事:
“一个公司宣布使用Bug修复数量来做度量,每修复一个Bug奖励10美元。消息一出,开发人员欢呼雀跃。
一个程序员当场表示,当天下午就要给自己写出一辆汽车。因为他能写出很多简单的 Bug,然后修复它们。”
不少企业都会不自觉地陷入故事中的情况,也就是古德哈特定律中提到的:“当一个政策变成目标,它就不再是一个好政策。”
同样,当度量与绩效挂钩时,也就不再是一个好的度量,虽然指标上去了,但没给有给软件产品带来任何好处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?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 · 奥斯汀在他的书中《衡量和管理组织绩效》,针对这一现象给出了结论:如果你不能度量一个事物的所有方面,那就不要去度量它。否则,你将得到“做数字”的欺骗行为。
一旦涉及自身利益,人们就总想从中获取更多有益自己的东西。当我们把度量变成一个指标游戏时,永远不要低估人们在追求指标方面“创造性”,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。总之我们不应该纯粹面向指标去开展工作,而应该看到指标背后更大的目标,或者是制定这些指标背后的真正动机。“
效能度量局部优化?不,是全局恶化
除了把度量当成指标来执行外,还有一种情况:管中窥豹,忽略全局。还是讲一个故事:
有一家创业公司,他们每个月都会看结果指标,并且试图从这些结果指标去倒推指标变化的原因。但由于缺乏过程指标的分析和改进,导致他们每次操作都十分痛苦,最终都是拍脑袋定的。虽然从他们的整体结果来看,效率确有提升,追问为什么,自己却不能说出确切的原因。
原因就在于他们过分重视结果指标,而忽略了过程指标,尤其是跟提效措施对应的过程指标。改进动作重点要做的事情,正是藏在过程指标中的,单纯盯着结果指标,会缺失抓手,导致数据好的时候找不到原因,数据不好的时候没法发力改正。
很多公司有竖井(silo)存在,所以常常会把注意力放到某一两个竖井上,进行局部优化。但是,局部优化并不代表全局优化,甚至会让全局恶化。
这样的问题,在按职能划分团队的公司很容易出现。因为在这样的组织划分下,更容易出现竖井,自然就更容易按照竖井来考虑小团队的表现。如果你的公司基于职能划分,一定要多加留意。“
团队协同,上下左右不同欲
《孙子・谋攻》中有这样一句话:“故知胜有五……上下同欲者胜;”
我们都知道,当组织要进行改变时,一定是要TOP-DOWN的推进,先得到高层的支持才好开展。虽然研发效能的优化方式是面向管理者的,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顾及团队的想法,尤其是研发过程中最庞大的群体——开发者。
如果用一套繁杂的规范去“框住”所有人,往往适得其反。所以管理者们在推行时,可以给开发者们提供更明确的目标、更优秀的研发工具、更精简的协作流程,但千万不要过度控制,而要倾听他们的声音,尊重和发挥个体智慧。这样就能凝聚全员力量,逐步实现上下同欲,推动研发效能提升与组织变革顺利进行。
研发效能黄金三角,让研发效能1+1>2
研发效能有三个关键维度:工程实践、效能度量以及工具。三者相互交织,构成了研发效能的 “黄金三角”,它们的协同运作也是实现研发效能最大化的关键所在。
如何理解这三者的关系,以禅道为例:禅道团队将自己亲自验证并成功的优秀实践固化、沉淀到工具中,形成了一套工具: “研发效能提升解决方案”。同时,工程实践又能通过这套工具来支撑其落地。企业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,产生的大量研发数据又能形成效能度量中的效能洞察。效能度量又可以反过来持续观测工具产生的数据,进行下钻和深入分析。如此循环,构建出一套完善的研发效能改进体系。
如果您对禅道禅道研发效能提升解决方案感兴趣,欢迎扫码联系阿道,获取禅道研发效能解决方案介绍及演示:
(备注:研发效能,获取产品演示及介绍)
裁员潮下,个人该如何?
研发效能,只是公司的事情吗?当然不是。
35岁的行业魔咒、裁员,加上极不确定的行业局势,三重buff叠加下,开发者们纷纷高呼:顶不住了!
从职业发展来说,高效能的开发者能够迅速且高质量地完成任务,展现出出色的问题解决与交付能力。这种能力是帮助拓宽自身技术与管理的发展道路的充要条件。
随着技术迭代加速,行业对开发者能力要求日益严苛。当开发者积极重视并持续提升研发效能时,才能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稳立潮头,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与职业发展的长远稳健。
最后想说,提效是个无止境的事情,研发效能提升是每一个研发团队所追求的。这需要企业和团队、个人多个维度的不断努力,才能实现企业与个人的共同成长与发展。2025年,一起继续加油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