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样的公司,不仅死不了,更能活得好
原创-
2025-04-02 10:00:00
-
150
本篇目录
“我们做项目为什么还要添加个产品?这也太麻烦了吧。”
“需求直接添加在项目里面不行吗?”“项目是产品吗?”
“系统是产品吗?”
……
辅导客户做禅道工具落地的时候,大家对项目与产品的概念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混淆,于是基于这两个功能也会提出一些疑问:按照客户要求完成这个系统开发项目就好,何必再提产品概念,徒增麻烦?
实际上,很多公司没有产品的概念,习惯用“项目”管理一切研发活动。
但只有真正区分好项目和产品的公司,在市场竞争中才能更好地站稳脚跟。
项目和产品,绝非一码事
很多管理软件在设计之初,便没有明确的产品概念,将所有事务笼统地称作项目。从管理思想上讲,这种做法并不严谨。项目和产品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于:
- 项目定义了“如何实现”,强调交付的过程。项目视角代表了研发的利益,更喜欢稳定、可控。比如在开发电商平台的新功能时,研发团队要保证开发过程稳定,技术方案可控,按时完成功能开发。
- 产品定义了“做什么”,强调交付的结果。产品视角代表的是用户利益,追求的往往是多快好省。对于电商平台,用户希望能够快速找到心仪商品、下单流程便捷,电商平台就要朝着这个方向不断优化。
而对产品视角的重视,也理应成为众多企业在复杂多变市场环境下的必然选择。
一切皆产品!
在探讨产品视角时,一个关键的前置问题便浮现出来:究竟什么才算是产品?一个项目等同于一个产品吗?又或者,针对单个客户的特定需求所产出的成果,能否被界定为产品?
- 我们日常购买的各种用品,是实物产品的概念,也是最为大众所熟知且直观的产品形态;
- 像CRM管理软件、App、网站,这些都是比较常见的软件产品的形态;
- 我们给客户做一场培训,这种是服务型产品的概念;
- 外包类型的项目,虽然交付是一次性的,但交付的系统也可以理解为产品……
甚至一个部门、一个人,也都可以用抽象产品的概念来理解:
- 一个部门,其内部的工作流程、所提供的职能服务、团队协作模式等,可以看作是一个具有特定功能与价值输出的“产品”,通过高效的内部运作,为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持与保障;
- 而对于一个人而言,其专业技能、知识储备、沟通协作能力以及个人品牌形象等综合特质,构成了个人独特的“产品”属性。
产品代表着企业在市场中提供的具有独特功能与价值的物件或服务,有着明确的市场定位与商业战略。引入产品概念,最重要的便是能够清晰界定业务边界与目标。
对项目型团队来说,以项目为导向的思维模式本质上是确定式的,通常围绕既定的项目目标、预算、时间表按部就班推进工作。从项目启动阶段的需求调研开始,团队往往更侧重于满足合同所规定的明确要求,将精力集中于完成项目交付物本身。
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、客户需求快速迭代的商业环境下,“纯项目制”思维模式会暴露出一些弊端:缺乏对市场趋势的持续跟踪与前瞻性预判,也未能建立起与客户紧密、动态的沟通反馈机制。
而以市场/用户需求为导向的产品思维模式,要求团队时刻保持对市场的敏锐嗅觉,主动收集客户反馈,将市场动态和客户需求的变化及时融入产品研发过程中,确保最终交付成果能够精准契合市场与用户的实际需求,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。
因此,禅道项目管理软件自设计之初,就明确地区分了产品和项目这两个概念,通过产品视图和项目视图,平衡“多快好省”的用户利益与“稳定、可控”的研发利益,为产品经理和项目团队提供针对不同管理场景的应用支持:
• 借助产品视图,产品经理能够更全面地梳理产品需求,实现从需求池到产品需求到计划迭代,再到发布反馈的产品全流程管理。
• 借助项目视图,项目经理能够更高效地组织、规划、协调、监控项目进程。
同时,禅道在此基础上加以延伸,内置了四个核心管理结构:
• 通过产品,用户能够清晰规划公司战略;• 借助项目,可以推动公司战略有效落地;
• 通过执行,用户可以密切关注团队的具体工作,保证项目按计划推进;
• 通过项目集,统筹管理上述三层概念,帮助用户从更高维度把控公司运营,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,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竞争力。
从管理规划到落地实施两条线展开,由大到小,由上至下,由管理到实施,逐层细化,实现管理效率的提升。准确把握项目与产品的本质区别,并将其巧妙运用到实际运营中,已然成为企业破局突围的关键密钥。
用产品力打开发展良机!选择禅道,选择更专业的项目管理解决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