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为IPD管理流程是如何搭建的?
原创最后编辑:刘兆丰 于 2024-10-11 13:04:40
214次查看
本篇目录
一、华为的IPD流程如何搭建
任正非曾多次强调,华为没有什么秘密,取得一些成绩在于20多年持续坚守一些常识,那就是:以客户为中心,坚持自我批判和艰苦奋斗,长期坚持压强原则,只做一件事(通信设备)。轮值CEO徐直军强调,华为的成功,一是利益分享机制,通过股权稀释让大部分员工成为华为股东,分享经营利润;二是持续坚持自我批判和艰苦奋斗的企业文化。最高层强调的这些要素,华为在2009年以核心价值观的形式进行了固化,在6大核心价值观中,成就客户、艰苦奋斗、自我批判位列前三。
总结下来,除了上面提到的“官方”认可的全员持股、以客户为中心、艰苦奋斗、自我批判以外,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:(1)压强原则。(2)创新与研发。(3)市场营销能力。(4)低成本优势,尤其是研发低成本。(5)管理体系和IT。另外,还有作者总结为外部市场环境,比如中国通信市场高速发展、固定汇率带来的海外市场低成本优势等。华为CEO用这个比喻来强调跨部门流程的重要性。
华为有多少个跨部门流程?从满足客户需求角度,华为只有3个流程
(1)IPD流程(Leads To Cash):各层级和各领域战略规划、需求管理、产品规划、项目任务书开发、产品开发、上市、生命周期管理。
(2)LTC即L2C,Leads To Cash,从线索到现金的企业运营管理思想,华为的LTC流[4]程也深入的应用了这一思想[5],L2Cplat是这一思想的践行者。是以企业的营销和研发两大运营核心为主线,贯穿企业运营全部流程,深度融合了移动互联、SaaS技术、大数据与企业运营智慧,旨在打造一个从市场、线索、销售、研发、项目、交付、现金到服务的闭环平台型生态运营系统.
(3)ITR(issue to resolution,从问题到解决)流程:包括从客户问题产生到最终得到解决的流程。
二、华为IPD流程建设方法论
华为在流程建设方面首先确立了一项重要的方法论,即“流程的核心是要反映业务的本质,还原以后,该是谁的就是谁的”。这一方法论着重强调流程设计应当贴合业务本质,确保流程的透明度和有效性。针对三大主要业务流,华为建立了三个对应的系统:IPD(产品集成开发)、LTC(机会至收款)、ITR(售后),并通过流程IT的方式进行固化。这种做法有助于避免“前面一段说日语,中间说德语,后面说汉语”、“各段都是李云龙”的混乱问题。这种结构可以成为其他企业参照,梳理其三大主要业务流程的范本。
在“以客户为中心”的理论指导下,公司进行组织配置,包括明确责任人、设定考核方式等,以确保整个组织能够协同合作,共同实现目标,就如同瞎子共同拼出一头真正的大象。
华为强调一个公司就有三件大事:
- 首先是把产品开发出来,从概念到面市;
- 其次是将产品变现,确保有客户购买,形成订单,实现发货、安装、验收和回款;
- 最后,要解决客户可能出现的问题,持续改进产品,并确保问题得到及时解决,实现问题的“关闭”。
通过日复一日、年复一年的运作,简单、海量、重复的工作可以通过流程化、模板化、固化并最终采用IT支持来更好地完成。公司的三大业务流程日积月累形成了公司的业绩,体现在财务三张表上。
在管理方面,流程应当与业务流相匹配,既不过长也不过短,而是要足够实用。其核心在于确保流程能够真实地反映业务的本质,特别是完整系统地反映。业务中的各关键要素及其管理必须在流程体系内循环。基于流程建设的管理体系(IPD/LTC/ITR)实质上是一个运营系统,是一个业务操作系统,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将其实施到组织中,即流程化的组织建设和运作。
三、IPD流程中的产品包需求概念
产品是满足需求的交付物的总和,包括有形部分和无形部分。为了强化这点,IPD体系用offerings来替代产品这个概念,中文翻译为“产品包”,是对客户和下游环节所有交付的统称。
产品包需求(offerings requirement,OR)就是对原始需求进行分析、判断和加工后,最终向客户(包括外部客户和内部客户)交付的需求,是对产品包的正式描述,完整且准确,是对产品包进行开发、验证、销售、交付的依据。
(1) 开发(development):开发是创新性活动,目的是在企业有盈余的前提下满足市场和客户需求。
(2) 产品(product):产品是满足客户所有需求($APPEALS)的提供物的总和,也就是前面定义的产品包(offerings),包括有形部分和无形部分。
(3) 集成(integrated):IPD的威力体现在“集成”上。首先,IPD集成了若干中有效的工具、方法和流程。其次,IPD把企业内各资源部门通过跨部门团队的方式集成在一起,共同完成规划和研发工作,满足客户需求。最后,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:IPD集成了若干重要的思想,这些思想是IPD的核心。
所以,IPD是基于市场和客户需求驱动的规划和开发管理体系。其核心是由来自市场、研发、制造、服务、采购等方面的人员组成的跨部门团队共同管理整个规划和开发过程,即从客户需求、产品规划、任务书开发、概念形成、产品开发、上市,直到生命周期的完整过程。通过IPD管理体系,使产品开发更加关注客户需求,加快市场响应速度,缩短产品开发周期,减少报废项目,降低开发成本,提高产品的稳定性、可生产性、可服务性等。
可以从3个不同视角来定义IPD:
(1) 狭义IPD:也叫“小IPD”,指的就是新产品开发。
(2) 中观IPD:包括产品开发(狭义IPD)、市场管理及产品规划(market management,MM)和需求管理(requirement management,RM),3大流程共同构成产品创新管理体系。
(3) 宏观IPD:也叫“大IPD”。这种概念下的IPD指的是端到端产品管理体系,甚至可以延伸到公司管理体系(当我们拓展产品的定义,谁还认为公司经营不是产品经营呢?)。除中观IPD范围外,宏观IPD还包括技术和平台规划(technology&platform planning,TPP)、技术开发(technology&platform development,TPD)、产品生生命周期管理(product life-cycle management,PLM),以及支撑它们的组织体系和绩效激励体系。
检验管理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就是成果。
此外,持之以恒还表现在遇到困难的时候,不要轻易怀怀疑管理体系有问题,要多从自身找问题,绝大多数情况下是自己还没有吃透管理体系的精髓,没有做好变革的准备,导致变革的过程出现问题,而不是体系和方法论的问题。
标杆学习的重点不是具体的做法和模板,而是这些最佳实践背后的原理。只有吃透其中的原理,并转化为适合本公司的管理体系,才会成功。
那本书是什么?一言以蔽之:以华为作为案例之一,说明公司的产品管理、创新管理和研发管理必须遵循的一些普遍规律和思想原则,如果坚持不懈地贯彻和应用它们,在公司内部各个领域/部门之间达成共识,并形成管理制度和流程,就可以显著提高企业的产品管理和研发管理水平,实现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梦想。
本书以IPD为主线,探讨如何构建企业产品和技术创新管理体系,告诉读者这些核心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,方法论是什么,管理体系架构是什么,以及如何开展相关的管理变革。
理论是对若干现象、实践、经验及教训的总结和提炼,反过来用于指导实践。